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很多人看来,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实质是某一地区的民众利用选举对议员进行“民意授权”,让其在国会等议政机构中代表自己选区的利益,从而在绝大多数人不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情况下实现所标榜的“权力源自人民,人民当家作主”。这种“地方代表代表地方”的逻辑诚然有其深厚历史渊源。约250年前的美国“国父”们就是打着“无代表不纳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旗号“闹革命”的。正是因为当时的英国议会没有来自北美地区的议员来代表北美人民利益,英国殖民政府的政策才能被革命者指责为未得到人民认可的“专制暴政”。而拿较早实现全体成年白人男子选举权的英国和美国(美国女性和非裔人口选举权利的获得落后于欧洲许多国家,但这似乎并没有妨碍它成为许多人印象中的最早的现代民主国家,这里面所可能夹杂的性别和种族歧视暂不是本篇所讨论的内容)来说,其选举制度也是多数获胜的单一选区制。这种制度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个选区,再让竞选者在自己的选区内相互角逐,多数票者最终获得代表资格进入国会参政议政,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关于“代表是地方的代表,该对自己地方选民负责”的印象。

然而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政治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地方代表代表地方”这一看似不言而喻的“真理”正遭受着来自政界、学界和社会各方面的越来越多的质疑。以现实中的政治生活为例,党派政治的诞生已经让代表与地方的紧密联系成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神话”。在许多成熟的西方民主政体中,投票更多是以议员所属党派而非所代表地方“站队”的。而受制于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长年远居在“华盛顿”或“伦敦”的国会议员压根难以时时充分了解自己选区的选民情绪和诉求。除了为少数政治积极分子而设的“电话热线”和“通讯邮箱”外,地方代表的真正“深入群众”恐怕只发生在为选举造势拉票而频繁在自己选区奔波的那几个月。所以说在实际操作层面,“地方代表代表地方”已经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过也许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地方代表代表地方”在理论论证上会遇到的问题。毕竟实践中的缺陷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政治改革得到弥补,我们甚至完全可以想象借助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地方选民在未来会有更全面和便捷的监督地方代表的渠道和方式。可如果“地方代表代表地方”在逻辑证成上就无法满足甚至有悖于民主理想,那我们就不得不对政治民主化的方向进行全面和深刻的反思了。我的一个观点是,“地方代表代表地方”不仅仅难以全面实现,其理想与民主政治间的关系更没有其倡导者所认为的那么紧密。

理论上反驳“地方代表代表地方”的最好例证无疑是普通民众对于议员代表们在理想层面上的期望。比如在当代许多民主国家,当某一地区选举出具有“政治弱势群体”身份(如男权传统浓厚的国家中的女性、多种族和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族裔和在世界很多地方还遭受着社会歧视的同性恋群体)的代表时,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些代表应该更多的为全国范围内的和自己一样的边缘群体“大声疾呼”,而不是只聚焦于自己选区里的一般利益诉求。换句话说,虽然代表们是以其地方单位被选举到议政机构中来的,但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却从来都不是仅仅依靠其地方属性的。在很多情况下,代表的宗教、文化、性别和族裔等身份往往会超越他或她的地方身份,成为其政治责任中更为重要的东西。

而议员代表的多重政治责任则又恰恰是现实社会中个人多元身份的政治反映。在这个人口高度流动的全球化时代,出生地和居住地都已不再是定义个体身份的唯一标准。你可能是个“纽约人”、“上海人”或“巴黎人”,但你同时也是个佛教徒、穆斯林、基督徒、无神论者、自由主义者或环保主义者。正是这些多种多样的身份属性同时存在于某一个体,决定了他或她的性格、偏好和利益诉求。它们间不仅仅相互独立,更可能是多少相悖的。比如你完全可以是个居住于基督教国家的穆斯林,你所在地的多数人口在某一身份上的认同可能压根不是你的身份认同。相同的地区单位终究是不可能去决定某一人群间在地点之外的其它方面的“最大公约数”的,“地方代表代表地方”的理想也就因此只能是痴人说梦了。

或许我们该承认的是以选区为单位的选举制度设计最多只是个出于操作性考量的“权宜之计”,它本身实际上正越来越与民主政治理想“脱节”。抛开上面讨论的利益认同不再受制于地区单位不谈,对长居某地外来人口政治权利的忽视也是以地区为代表根据的选举制度无法回避的难题。认清了这点,我们就会明白以利益集团、议会游说和全民公投等为代表的代议选举之外的政治参与形式并不单单是地方代表没能充分代表地方的结果,而更是民主自身要求的一种反映。尽管它们多少有被少数人利用和操纵的可能,但一个成熟民主国家必须要在完善代议制之外进一步发展其它的政治参与形式,毕竟“地方代表代表地方” 就算完全如其所愿不能和不会是民主政治的全部。

本文原载于“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号:wethinker2014),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邮箱:tongzhichaodisney@aliyun.com

新浪微博:@JohnnyTong假装是学者

 

 

 

 

 

 

话题:



0

推荐

童志超

童志超

1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共账号版块编辑,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Hopkins Nanjing Center)硕士生,曾在卡耐基国际事务伦理委员会(Carnegie Council for Ethic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普林斯顿大学官方学生刊物“Princeto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学生刊物 “The SAIS Observer”上有文章发表。

文章